« 回首頁   « 简体中文
大師專欄
導讀
基礎風水
風水知識
風水用品
風水學概念
古今風水學
常見風水問題
進階風水
應用風水學
風水學實例
基礎易經
進階易經
每日運勢
易經應用學
鬼谷命卦-簡批
弘易筆談
弘易諮詢
弘易八字
弘易知行
弘易時方
弘易讀冊
弘易薪傳
弘易風水
弘易觀點
YI-CHINA
御茶房
御窰廠
古都巡禮
酌古沿今
御膳坊
公司簡介   大師簡介   服務項目   大師專欄   客戶實例   相關資源   最新消息   聯繫我們


基礎風水 » 古今風水學
古今風水學(十一):建築選址觀點及原則(上)
古今風水學(十一):建築選址觀點及原則(上)
 
建築選址觀點及原則(上)

    風水理論,是地球物理學、水文地質學、宇宙星體學、氣象學、環境景觀學、建築學、生態學以及人體生命資訊學等多種學科綜合一體的一門自然科學。其宗旨是審慎周密地考察、瞭解自然環境,利用和改造自然,創造良好的居住環境,贏得最佳的天時地利與人和,達到天人合一的至善境界。 

    中國風水學的核心,是天地人合一。中國風水探求建築的擇地、方位、佈局與天道自然、人類命運的協調關係。恰是中國風水學的人與自然融合,即“天地人合一”的原則,排斥人類行為對自然環境的破壞,注重人類對自然環境的感應,並指導人如何按這些感應來解決建築的選址乃至建造,才創造了中國東、西、南、北,中各具特色的傳統城市佈局、傳統建築形式及建築景觀,因地制宜,美不勝收。

    在中國傳統建築中,千方百計尋求營造一處“好氣場”,這就是風水。風水貫寄在中國傳統建築活動的各個過程。從選址規劃、建築單體、園林小品、室內外裝修設計到施工營造,幾乎無所不在,從現代房地產品牌策劃角度,以現代居住區建築佈局進行風水規劃,應首先樹立幾個風水觀點:

1.太極泛存觀

    風水學認為,一個城市,一個村鎮,一個庭院,一幢建築、一戶住宅,一個房間……都是一個太極,只是層次不同而已。住宅建築佈局,既看其自身的太極,也看建築組群的太極,建築群佈局,應以地形方整、太極完整為宜。不宜缺殘某部分建築的位置。建築地段佈局應十分注意太極圖的場氣效應,慎重選擇空地,建築群組團內的小遊園綠地,應選在中心地段,並應有建築小品佈置。在住宅設計中,一幢住宅也不宜缺角。住宅樓層內部各戶不宜交錯分戶,造成各戶平面缺殘某角。

2.場氣萬有觀
 
    風水學的五大要素龍、穴、砂、水、向,其本質是氣。尋龍,捉穴,察砂,覓水,定向,是在於察尋適於人體的吉氣,避開不利於人體的煞氣,趨吉避煞,在於對氣的趨,避。物物之間存在場,氣來自場。現代科學已初步察證,人體有場氣,植物有場氣,建築物有場氣、萬物之間皆有場氣。恰如萬有引力一樣,場氣也是萬有的。一幢建築可以我足輕重,但如組成建築群,場氣可能劇變。

3.場氣導引觀


    風水之氣,是宇宙場氣、地球場氣、地域場氣、建築組群場氣、植物場氣和人體場氣的統一場氣中的氣。宇宙、地球、地域的場氣,為大場氣。大場氣,虛處來,實處止。陽宅多選在類似盆地、半盆地(山環、山灣)中,這種地域,土肥水上,宜於民生,利於接納大場氣。場氣的性狀,是螺旋式運動的,任何局部某一層次的螺旋式運動的場氣,都是宇宙大環境的一部分。

    小環境植物、建築、人體是小場氣。小環境場氣,風水學稱為地氣,地氣高處來,低處去。然而這種場所,在一定條件下,在局部環境中又是可以經過人的智慧認識加以適當導引的。術家常言看風水即是“登山看水口,入穴看明堂”。又曰“得水為上,藏風次之”,“有山無水休尋地”有水無山亦可截“。可見水在陰陽風水中的重要性。水之禍福應速,山之禍福稍遲。水有來有去,有水床,有水口。水親朱雀,纏玄武,繞青龍,包抄白虎為養陰之水。水要迴旋,要到堂,要上階,要拱背,要入懷,要彎抱,要囊聚,均為上吉之水。經曰:“逆水一滴,勝於萬脈”。 

4.整體系統原則 

    整體系統論,作為一門完整的科學,它是在本世紀產生的;作為一種樸素的方法,中國的先哲很早就開始運用了。風水理論思想把環境作為一個整體系統,這個系統以人為中心,包括天地萬物。環境中的每一個整體系統都是相互聯繫、相互制約、相互依存,相互對立、相互轉化的要素。風水學的功能就是要宏觀地把握各子系統之間的關係,優化結構,尋求最佳組合。 

    風水學充分注意到環境的整體性。《黃帝宅經》主張" 以形勢為身體,以泉水為血脈,以土地為皮膚,以草木為毛髮,以舍屋為衣服,以門戶為冠帶,若得如斯,是事嚴雅,乃為上吉。" 清代姚延鑾在《陽宅集成》卷-- 《丹經口訣》中強調整體功能性,主張" 陰宅須擇好地形,背山面水稱人心,山有來龍昂秀髮,水須圍抱作環形,明堂寬大為有福,水口收藏積萬金,關煞二方無障礙,光明正大旺門庭》" 整體原則是風水學的總原則,其它原則都從屬於整體原則,以整體原則處理人與環境的關係,是現代風水學的基本特點。 

5.因地制宜原則 
 
    因地制宜,即根據環境的客觀性,採取適宜于自然的生活方式。《周易大壯卦》提出:" 適形而止" 。先秦時的姜太公宣導因地制宜,《史記、貸殖列傳》記載:" 太公望封于營丘,地瀉鹵,人民寡,於是太公勸其女功,極技巧,通漁鹽。" 
 
    中國地域遼闊,氣候差異很大,土質也不一樣,建築形式亦不同,西北乾旱少雨,人們就採取穴居式窯洞居住。窯洞位多朝南,施工簡易,不占土地,節省材料,防火防寒,冬暖夏涼,人可長壽,雞多下蛋。西南潮濕多雨,蟲獸很多,人們就採取欄式竹樓居住。《舊唐書南蠻傳》日:山有毒草,虱腹蛇,人並樓居,登梯而上,號為幹欄。" 樓下空著或養家畜,樓上住人。竹樓空氣流通,涼爽防潮,大多修建在依山傍水之處,此外,草原的牧民採用蒙古包為住宅,便於隨水草而遷徙。貴州山區和大理人民用山石砌房,華中平原人民以土建房,這些建築形式都是根據當時當地的具體條件而創立的。 
 
    中國是個務實的國家,因地制宜是務實思想的體現。根據實際情況,採取切實有效的方法,使人與建築適宜于自然,回歸自然,反樸歸真,天人合一,這正是風水學的真諦所在。 

6.依山傍水原則 

    依山傍水是風水最基本的原則之一,山體是大地的骨架,水域是萬物生機之源泉,沒有水,人就不能生存。考古發現的原始部落幾乎都在河邊臺地,這與當時的狩獵、捕撈、採摘果實相適應。 

    依山的形勢有兩類,一類是" 土包屋" ,即三面群山環繞,奧中有曠,南面敞開,房屋隱于萬樹叢中,湖南岳陽縣渭洞鄉張谷英村就處於這樣的地形。五百里幕阜山餘脈綿延至此,在東北西三方突起三座大峰,如三大花瓣擁成一朵蓮花。明代宣德年間,張谷英來這裡定居,五百年來發展六百多戶,三千多人的赫赫大族,全村八百多間房子串通一氣,男女老幼尊卑有序,過著安寧祥和的生活。 

    依山的另一種形式是" 屋包山" ,即成片的房屋覆蓋著山坡,從山腳一起到山腰。長江中上游沿岸的碼頭小鎮都是這樣,背枕山坡,拾級而上,氣宇軒昂。有近百年歷史的武漢大學建築在青翠的珞珈山麓,設計師充分考慮到特定的風水環境,依山建房,學生宿舍貼著山坡,象環曲的城牆,有個城門形的出入口。山項平臺上以中孔城門洞為軸線,圖書館居中,教學樓分別立於兩側。主從有序,嚴謹對稱。學校得天然之勢,有城堡之壯,顯示了高等學府的弘大氣派。 

    六朝古都南京、濱臨長江、四周是山,有虎踞龍盤之勢。其四邊有秦淮入江、沿江多山磯,從西南往東北有石頭山、馬鞍山、幕府山;東有鐘山;西有富貴山;南有白鷺和長命洲形成夾江。明代高啟有詩贊日:鐘山如龍獨西上,欲破巨浪乘長風。江山相雄不相讓,形勝爭誇天下壯。 

7.觀形察勢原則 

    清代的《陽宅十書》指出:" 人之居處宜以大地山河為主,其來脈氣勢最大,關係人禍福最為切要。" 風水學重視山形地勢,把小環境放入大環境考察。

    中國的地理形勢,每隔8 度左右就有一條大的緯向構造,如天山- 陰山緯向構造;昆侖山- 秦嶺緯向構造,南嶺緯向構造。《考工記》雲:" 天下之勢,兩山之間必有川矣。大川之上必有途矣。" 《禹貢》把中國山脈劃為四列九山。風水學把綿延的山脈稱為龍脈。龍脈源於西北的昆侖山,向東南延伸出三條龍脈,北龍從陰山、賀蘭山入山西,起太原,渡海而止。中龍由岷山入關中,至秦山入海。南龍由雲貴、湖南至福建、浙江入海。每條大龍脈都有幹龍、支龍、真龍、假龍、飛龍、潛龍、閃龍、勘測風水首先要搞清楚來龍去脈,順應龍脈的走向。 

    龍脈的形與勢有別,千尺為勢,百尺為形,勢是遠景,形是近觀。勢是形之崇,形是勢之積。有勢然後有形,有形然後知勢,勢住於外,形住於內。勢如城郭牆垣,形似樓臺門弟。勢是起伏的群峰,形是單座的山頭。認勢惟難,觀形則易。勢為來龍,若馬之馳,若水之波,欲其大而強,異而專,行而順。形要厚實、積聚、藏氣。 
在龍脈集結處有朝案之山為佳。朝山案山是好似於朝拱伏案之形的山,就象臣僚簇擁著君主。朝案之山可以擋風,並且很有曲趣之情。如《朱子語類》論北京的大環境雲” 冀都山脈從雲中發來,前則黃河環繞,泰山聳左為龍,華山聳右為虎,嵩山為前案,淮南諸山為第二案,江南五嶺諸山為第三案,故古今建都之地莫過於冀,所謂無風以散之,有水以界之。" 這是北京城為中心,以全國山脈為朝案,來說明北京地理環境之優越。 

    從大環境觀察小環境,便可知道小環境受到的外界制約和影響,諸如水源、氣候、物產、地質等。任何一塊宅地表現出來的吉凶,都是由大環境所決定的,猶如中醫切脈,從脈象之洪細弦虛緊滑浮沉遲速,就可知身體的一般狀況,因為這是由心血管的機能狀態所決定的。只有形勢完美,宅地才完美。每建一座城市。每蓋一棟樓房,每修一個工廠,都應當先考察山川 。

****溫馨小提醒****
1.重要的訊息是我們的精神食糧
   歡迎分享給你的朋友
2.弘易堂微信號:hyt2000com
   網站:hyt2000.com


上一篇:古今風水學(十二):建築選址觀點及原則(下)
下一篇:古今風水學(十):論“水”
<回分類頁>

Copyright © 2024 台灣弘易堂-科學風水設計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