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首页  « 繁體中文
相关资源
前人智慧
易经经典
风水经典
其他经典
易经典籍连载
当代佛学节选
当代思潮
改变命运
献给旅行者们365日
人生的真理
网路资源
好文转载
风水转载
易经转载
修身养性
佛法知识
友情连结
民间信仰
流年理论
常用祭祀仪轨
公司简介 大师简介 服务项目 大师专栏 客户实例 相关资源 最新消息 联系我们


网路资源 » 修身养性
弘易转载∶【修行】清朝末年,一个名满天下的乞丐!
弘易转载∶【修行】清朝末年,一个名满天下的乞丐!
 
身世∶他出生在赤贫之家
 
清朝末年,堂邑县西北部有一个小村庄叫武家庄(现属冠县柳林镇),居民约有一百户,绝大部分人家都贫困不堪。
 
村里有一个叫武宗禹的汉子,多年前与一个姓崔的姑娘结婚,育有两儿一女。
 
和邻居们一样,他们的日子过得很紧巴,几亩薄田难以维持日常生活,於是武宗禹不得不经常给地主家做些零工,勉强活命。
 
就在这种家境下,武宗禹的第三个儿子出生了,生日是1838年农历十月十九。大儿子叫武谦,二儿子叫武让,那麽这个三儿子应该叫什麽呢?日子过得太不顺心了,甚至让壹家人给孩子起名的兴趣都没有了,“他在叔伯兄弟们中间排行老七,就叫武七吧”。
 
长辈们的敷衍让这个孩子连一个正式的名字都没有,但谁也没有料到,多年以後这个不引人注意的孩子却做出了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并且有了一个响亮的名字∶武训。
 
 
小时候,武训就对读书表现出了强烈的渴望,无奈家里实在是太穷了,无力支付哪怕是一点点的读书费用。武训八岁时,山东各地闹大灾荒,父亲也去世了,这无疑使一家人本已困顿的生活雪上加霜。
 
此後的日子,他时常随母亲外出要饭。武训十五岁那年到邻村的一个亲戚家当长工,他很珍惜这份工作,每天勤勤恳恳,挑水、割草、喂牲口、犁地、推碾子……什麽粗笨的活儿都干。但是,他的努力换来的却是打骂,还没有工钱。“我收留你,给你一口饭吃就算是莫大的恩惠了,还要什麽工钱。”这是这个混蛋亲戚的理论。一气之下,武训在十七岁那年离开这个雇主,到馆陶县东北薛店村大地主李廪生(外号李老辫)去打工。武训同样勤恳地干活,但命运却没有丝毫改变,甚至更惨了。他出牛马之力,还经常遭到打骂和责罚。一个新年前的除夕,李老辫叫他去贴春联。因为不识字,他把本该贴到猪圈上的春联贴到了大门上。李老辫发现後大怒,不仅对武训一顿拳打脚踢,还罚他不准吃饭、睡觉。在这个风雪交加的夜里,武训在院子里站了一个通宵。
 
还是因为不识字,发生了一件让武训刻骨铭心的大事。这件事让武训三年的工钱付诸东流,但也改变了他一生的命运。武训在李家打工,每年的工钱是十七吊,三年从来没有预支过工钱,也没有算过账。有一天,他母亲病了,想借点钱回家。李老辫欺他不识字,拿出一份伪造的账本说∶“某月某日你支取了几百文,又某日支用了几十文。总之,这年的工钱你已经用完了,在我这里没有存款了。”这一笔糊涂账在武训听来无疑是晴天霹雳,他当然据理力争。李老辫当即恼羞成怒,反诬陷说武训是讹诈,叫来家奴把他打得头破血流,并推出大门不再理会。
 
遭到欺 的武训在薛店村东头的一个破庙里沈睡过去。有人以为他失踪了,有人以为他忧愤而死。谁知道,三天後他却走出了破庙,似乎变得疯癫起来,嘴里都都噜噜念个不休∶“扛活(即打工)受人欺,不如讨饭随自己;别看我讨饭,早晚修个义学院。”
 
筹钱∶他用尽了浑身解数
 
谁也不知道武训在破庙中的三天究竟想了些什麽,但他传奇的人生却是从那时候开始的。
 
那一年,他二十一岁。从此,临清、馆陶、堂邑县等地街头多了一个衣衫褴褛、背著褡裢,手拿铜勺的乞丐,他就是武训。
 
他不仅仅讨饭,还到处咬喝著出卖劳动力∶“出粪、铡草,管黑不管了,不管钱多少。”武训出牛马之力,全是为了赚钱,积攒起来作为办义学的基金。他为了避免再次被欺骗,对自己的劳动明码标价,而且总是提前声明。
 
此外,他还玩杂耍—两手扶地,头向下,两腿挺直向上,来一个竖鼎,或者用手代脚在地上学蝎子爬,同时嘴里唱著说∶“竖一个,一个钱,竖十个,十个钱,竖得多,钱也多,谁说不能修义学。”为了吸引别人的眼光,多赚取一点钱,武训二十三岁的时候剃成了和尚头,只在额角上留一块短发,这也是他兴学的标记。有人问他为什麽这样,他唱著说∶“左边剃,右边留,修个义学不犯愁;左边留,右边剃,修个义学不费力。”他还在地上爬,供孩子骑耍赚钱。他甚至当众吃蝎子、蛇、砖瓦等,以这种自虐的方式博取大家的好奇,换得一点点赏钱。
 
这时他会说∶“破砖烂瓦都能消化,不能修义学才惹人笑话。”有时候,他讨到了较好点的食物就转手卖出去,自己吃那些酶烂的和糟糠菜根等。有人劝他何苦这样呢,他唱著答道∶“吃得好,不算好,修个义学才算好。” 1865年武训二十九岁,他拿出平时积蓄的钱买了四十亩地准备做义学田,其中有十多亩是碱沙地。他同时唱道∶“只要该我义学发,置地不怕碱和沙,碱也退,沙也刮,三年以後无碱沙。”因为武训总是“义学”不离口,乡邻们都以为他得了“义学症”,所以把“义学症”作为他的绰号,武训却不以为然∶“义学症,没火性,见了人,把礼敬,赏了钱,活了命,修个义学万年不能动。”
 
1868年武训三十一岁,母亲崔氏去世了,他便和两个哥哥分了家,分得三亩地,转手卖了一百二十串钱,加上原来的壹百多吊钱,他想找一个可靠的人存起来放贷生息,为义学积攒更多的资金。多年的讨饭生活让他瞄准了一个人—馆陶县娄家头村的武进士娄峻岭,但人家怎麽会看上他这个乞丐呢?更不用说替他存钱放贷了。
 
於是武训拿出了自己的杀手间,在武进士门口跪了一天一夜,终於感动了娄峻岭。钱可以生钱了,离办义学又近了一步,这更激发了武训讨饭、挣钱的热情。同时,他挣钱的渠道也不断拓宽。武训走街串巷,接触的人很多,他就给人家说媒,每撮合成一桩婚事就会得到一些喜钱。他还捡拾妇女做针线活遗弃的破布废缕,拈成线绳,或缠成线蛋卖。在别人看来,武训非常抠门,为了钱他可以不要尊严,不顾亲情,但有时他又非常大方,大方得令人吃惊。
 

1875年,鲁西北平原大旱,农民都种不上庄稼,饿死的人很多,甚至有人卖儿卖女。武训拿出自己的积蓄,买了四十担高粱用於救济灾民。 1885年的夏天,冠县城北张八寨张春和的母亲有病想吃肉。张春和外出十几年毫无音信,家里穷得连吃饭都很困难,哪有钱买肉?儿媳妇竟然割自己的肉给婆婆吃。武训听说这事儿後,慷慨地赠送给她们十亩良田。

 
兴学∶他创办了三处义学
 
武训积攒的钱财越来越多,可是娄峻岭却无法帮助他兴办义学,於是武训又把目光瞄准了堂邑县柳林镇的进士杨树坊。
 
1886年,武训把全部财产230多亩地和2800多吊钱交给杨树坊打理,并在杨树坊的帮助下一步步向理想迈进。现在有钱了,下面的任务就是选校址。杨树坊劝武训把义学就建在武家庄,却被武训断然拒绝了。武训担心地说∶“武家庄房舍狭小姑且不说,学校也有可能被武家的後代霸占,还是建在柳林镇吧,那里交通便利。”
 
1887年,柳林镇开明地主郭芬、穆云分别捐出1.87亩、2亩土地。这年冬天,武训筹建的第一所义学终於落成。为了这一天,他整整奋斗了29年,其中辛酸只有他自己知道。
 
义学定名为崇贤义塾,共有瓦房20间,大门二门各一座,加上四周的垣墙,共用去了4787吊钱,除了武训自己积存的2800吊钱,其余都是杨树坊和当地士绅捐助的。
 
另外,武训230多亩学田每年地租收入368吊,除去交漕粮70吊,还盈余290多吊,这些都作为义学的经费。有了学校,还要有老师啊!於是武训亲自到寿张县请来当时著名的文举人崔隼来任教,又到聊城聘请了进士顾仲安。还有学生呢?也得逐一说服劝进学校。学生共有50多名,共分为经、蒙两个班。
 
开学那天,武训宴请老师,请来几名士绅作陪,他却一个人站在门口,等到进酒进菜的时候,他就向来客磕头致谢。杨树坊、崔隼等人请他入席,他却说∶“我是乞丐,不识字,不敢与先生同席。”武训和学生一样分到壹碗大锅菜和几个馒头,他却悄悄外出换来几块新砖,自己仍然吃一些残羹冷炙。

更让人感动的是,尽管有了足够的校舍,武训却不肯占用一个房间,自己仍然睡在走廊里。一天上午,武训发现太阳已经出来很高,学生都已到齐,老师崔隼却没来上课。他就悄悄走进崔隼的卧房,不声不响地跪在床前不住流泪。崔隼醒来,感到很惭愧,从此再也不敢懈怠。

 
有时候,他看见学生在教室内嬉戏打闹,或者有学生旷课,他就跪在学生面前,流著泪劝说∶“读书不用功,回家无脸见父兄,读书不用心,回家无脸见母亲。”崇贤义塾的校风在武训的感召下非常之好,很快引起了官方的注意。堂邑知县郭春煦到义学视察,发现武训的衣服破烂不堪,便给他十两银子,让他添置些衣服。开始他坚决不要,後来在知县的壹再要求下只好收下,但他又把这笔钱投入到义学中。
 
第一所义学成功兴办起来,这仅仅是武训的一个开始,他仍然没有停止乞讨的脚步。 1890年,武训在馆陶县杨二庄和僧人了证创办了第二所义学。这一年,武训已经五十三岁了,有人劝他娶妻生子,预备养老,他却不在意,唱著说∶“人生七十古来稀,五十三岁不娶妻,亲戚朋友断个净,临死落个义学症。” 1891年,武训在临清一带乞讨,发现穷人家失学的孩子特别多,就决定在临清创办第三处义学院。
 
经过几年的努力,1895年年底,临清御史巷义学竣工。武训又买了两处铺房,六亩学田,每年收入三百多吊钱,足以维持学校的正常开支。
 
1896年春天,临清御史巷义学正式开学。可是武训已经耗尽了他最後的心血,四月初他病倒了。他静静地躺在临清御史巷义学的房檐下,不吃饭、不服药,每天只喝几口清水,但他一听到学生的读书声脸上就会浮现出笑容。 1896年四月廿三,武训带著微笑走进另一个世界,这一年他五十九岁。

回覆【1】查看如何使用每日运势
回覆【2】查看如何使用贵人方
回覆【3】查看如何使用开运挂件
回覆【4】查看有事忧疑难决如何处理
回覆【5】查看易经风水线上讲座及课程
回覆【6】弘易留言版
 
推广生活易经及风水概念
欢迎关注弘易堂信息
弘易堂微信号∶hungyitang
弘易堂微信公开平台∶hungyitang2000
弘易堂网站∶hyt2000.com
弘易堂QQ∶1994785648
 


上一篇:弘易转载∶【修行】成大事者不纠结
下一篇:弘易转载∶【修行】感恩,什
<回分类页>

Copyright © 2025 台湾弘易堂-科学风水设计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