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首页  « 繁體中文
大师专栏
导读
基础风水
风水知识
风水用品
风水学概念
古今风水学
常见风水问题
进阶风水
应用风水学
风水学实例
基础易经
进阶易经
每日运势
易经应用学
鬼谷命卦-简批
弘易笔谈
弘易谘询
弘易八字
弘易知行
弘易时方
弘易读册
弘易薪传
弘易风水
弘易观点
YI-CHINA
御茶房

古都巡礼
酌古沿今
御膳坊
公司简介 大师简介 服务项目 大师专栏 客户实例 相关资源 最新消息 联系我们


基础风水 » 古今风水学
古今风水学(八)∶论"阴阳"
古今风水学(八)∶论"阴阳"

论"阴阳"

    古代中国,限於当时的科学认识水准,古人把建筑环境气候的太阳辐射、气温、湿度、气流、日照等诸要素以直观的感受和体验,用古代哲学的阴阳学说来阐释的。阴阳学说是古代中国人的一种宇宙观和方法论,用以认识自然和阐释自然现象。人们对自然现象的长期观察中,看到日来月住、昼夜更替、寒暖睛雨、男女老幼等种种两极现象及其变化,便很自然地产生了阴和阳这两个观念。他们认为天地、日月、昼夜、晴雨、温凉、水火等运动弯化,都是由构成世界万物的气在运动过程中一分为二的结果,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存在著阴阳两个方面,并由於阴阳的运动变化,推动著事物的发展变化。由此可见,阴阳论成了自然界的根本规律之一,所以《素问·应象大论》说∶"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在古人眼里,阴阳两者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譬如阴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阳极生阴,阴极生阳,所以神化无穷。" (《朱子语类·卷九十八》)阴阳互含,说明阴阳是互相的,阴阳作为事物对立面的关系不是绝对的,阴极阳生,阳尽阴至,在对立中达到平衡,且两者是可以转化的,所谓" 中日则昃,月盈则食" 就是这个意思。(左图)阳代表著积极、进取、刚强等特性的事物和现象。一般说来,凡是活动的、外在的、上升的、温热、亢进的等,统属于阳的范畴;凡是沉静的、内在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衰减的等,统属于阴的范畴(如下表)。 

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 

    阳  天  光  热  乾  刚  南  上  左  圆  男  太阳  奇  主动 
    阴  地  暗  冷  湿  柔  北  下  右  方  女  月亮  偶  被动 


    风水家深谙阴阳论,将其用之於风水学,把山称为阳,水称为阴,山南称为阳,把山北称阴,水北称阳,水南称阴。於是地形要" 负阴而抱阳" ,背山而面水(参见图2-13 );把温度高、日照多、地热高等统称为阳,而温度低,日照少、地势低等统称为阴。从生活的经验中人们体会到" 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因而风水师选择必" 相其阴阳" ,寻找" 阴阳合和,风雨所” ,阴阳平衡的风水宝地,只有这些地方才能" 阴阳序次,风雨时至,春生繁祉,人民和利,物备而乐成" (《国语·周语》),才具备人们繁衍生息,安居乐业的环境物质条件。可见,风水学中的阴阳相地,是一种直观体验的总结和一整体思辨的结果,它包含了选择的地形、地质水文、气候、植被、生态、景观等诸要素,并以传统哲学的" 气" 、" 生气" 、" 阴阳" 等概念来阐释其好坏吉凶,确定是否适合人类居住生息,如此而已。 

    时至现代,人类的认识和科学技术水准极大提高,人们即可以详尽的分析建筑基址的诸要素,又可进行宏观的综合研究;既可以定性去描述环境的状况,也可以定量来确定环境的品质。更好的利用环境和适应改造环境已成为现实可行的事。 

    由於我国各地气候冷暖、干湿、雨旱、大风、暴雨、积雨、沙暴等都有很大差异。因此,房屋建筑就要适应在当地气候并尽可能地改善不利气候条件,创造舒适的室内工作和生活环境。例如,炎热地区需要考虑通风、遮阳、隔热、降温……;寒冷地区需要采暖、防寒、保温……;沿海地区要防台风、潮湿、积水……;西北地方要防风沙;高原地区则要尽量避免强烈的日照和改善乾燥的气候(小范围内)等,这些是宏观选址要考虑的,但还要注重具体地点的小气候和微气候情况,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具体处理。 

    建筑环境的选择应考虑如下内容∶ 

    1.场地位置、地形地貌、地质构造、不良地理现象和地震基本烈度; 

    2.场地的场层分布、岩石和土的均匀性、物理力学性质、地基承载力和其它设计计算指标; 

    3.地下水的埋藏条件、侵蚀性和土层的冻结深度; 

    4.场地的稳定性和适宜性; 

    5.常年和最大洪水水位,地面排水、积水和沼泽地情况,以及饮用水源情况; 

    6.场地的合理建筑范围,合理的交通出入口; 

    7.区域内气候的场地微气候; 

    8.景观和绿化植被,生态状态。


上一篇:古今风水学(九)∶论”龙”
下一篇:古今风水学(七)∶风水流派(下)
<回分类页>

Copyright © 2024 台湾弘易堂-科学风水设计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