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首頁   « 简体中文
相關資源
前人智慧
易經經典
風水經典
其他經典
易經典籍連載
當代佛學節選
當代思潮
改變命運
獻給旅行者們365日
人生的真理
網路資源
好文轉載
風水轉載
易經轉載
修身養性
佛法知識
友情連結
民間信仰
流年理論
常用祭祀儀軌
公司簡介   大師簡介   服務項目   大師專欄   客戶實例   相關資源   最新消息   聯繫我們


網路資源 » 佛法知識
弘易轉載:【見識】信佛的六種層次:信佛、求佛、拜佛、念佛、學佛、行佛
弘易轉載:【見識】信佛的六種層次:信佛、求佛、拜佛、念佛、學佛、行佛
 
隨著「人間佛教」的風起雲湧,現在舉世的佛教徒增加了。平時經常聽到有人統計說臺灣的佛教徒有多少,世界的佛教徒有多少,但是總說雖然都是佛教徒,其中卻有「信佛」、「求佛」、「拜佛」、「念佛」、「學佛」與「行佛」的不同:
 
一、信佛:般人信佛,剛開始僅止於表示不反對,承認自己是佛教徒,但是並不是真的認識佛教,對佛教的義理並不瞭解,也沒有皈依受戒,只是覺得佛像很莊嚴,知道佛教很好,甚至因為父母是佛教徒,因此很自然的傳承父母之教,只是一種文化的繼承。
 
二、求佛:有的人知道佛教很偉大,認為理所當然的佛祖應該會幫人的忙,因此平時雖然沒有想為佛教做什麼,但是一旦遇到生病、貧窮、失意、失敗、失業等人生困境時,就想到求佛幫忙。姑且不管佛祖有無幫忙,但是有此希求之心,自己的佛祖會在心中增加力量。
 
三、拜佛:有的人感覺佛陀很慈悲偉大,在他面前很自然的就會謙卑禮拜,表示恭敬。有的人拜得如法,也能與佛接心,感到身心有一種輕安歡喜的變化,獲得佛的力量、慈光加持,這就是信仰的昇華。
 
四、念佛:有的人剛開始念佛,只是隨緣的念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藥師佛、觀世音菩薩,慢慢念到感覺佛與自己同在,所謂「朝朝共佛起」,念佛心中就有佛,念到身心舒暢、清安自在、煩惱減少、心開意解,當然就會歡喜念佛。
 
五、學佛:經過念佛,身心有了感受之後,再經師長指導,覺得應該要學佛。所謂「學佛」,佛有慈悲,自己有學到他的慈悲嗎?佛有智慧,自己有佛的智慧嗎?佛有願心、忍耐,佛是無有執著、無有計較、無不放下,如果自己也能如佛一樣無牽無掛、自由自在,這就是「學佛」。
 
六、行佛:學佛如果沒有實踐,則「如人說食,終不能飽」,因此學佛之後,更重要的是自己要慈悲喜舍,要行四攝法,要有六度萬行,要「行佛所行,做佛所做」,如果能夠如佛所說的去實踐,到了最後即「我是佛」,這就是學佛的最高層次。
 
佛教講「解行並重」、「福慧雙修」,都是說明學佛不能只在義理上鑽研,佛法要在生活中體驗、印證,唯有透過自己力行,才能融入身心,成為自己血液裡的養分,如此才能得到佛法的受用。
 
真正的佛法是能對治煩惱習氣的。你煩惱減少了,習氣改變了,雖然還沒有徹底,但是這已經說明你有修行了,你得到正法了。堅持修下去,有一天你肯定會戰勝這些煩惱和習氣,這才是真正的解脫、圓滿。六種信佛的層次您在第幾層?


上一篇:弘易轉載:【見識】因果、無常、空性是解決一切問題的鑰匙
下一篇:弘易轉載:【見識】佛說十種行為能延長壽命
<回分類頁>

Copyright © 2024 台灣弘易堂-科學風水設計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