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首頁   « 简体中文
相關資源
前人智慧
易經經典
風水經典
其他經典
易經典籍連載
當代佛學節選
當代思潮
改變命運
獻給旅行者們365日
人生的真理
網路資源
好文轉載
風水轉載
易經轉載
修身養性
佛法知識
友情連結
民間信仰
流年理論
常用祭祀儀軌
公司簡介   大師簡介   服務項目   大師專欄   客戶實例   相關資源   最新消息   聯繫我們


網路資源 » 佛法知識
弘易轉載:佛教醫學
弘易轉載:佛教醫學
 
佛教醫學是人類最智慧、最徹底、最完整、最上等、最廣義的圓滿醫學理論。

在基礎理論方面,佛教的“四諦”、“五蘊”、“十二因緣”、“四大”、“三學(戒、定、慧)”等均對佛教醫學產生了較大的影響,並被吸收和引入佛教醫學理論之中。在病因學方面,佛教醫學認為病有三因:外因——地、水、風、火“四大”不調,內因——貪、嗔、癡“三毒”為患,業因——前世孽債宿根之果報。佛醫不同於其它醫學,相對于中醫、西醫的醫學理論,有以下幾個特質:

一、佛醫是最智慧的醫學

1.身、心並治,以治心為內在目標,以治身為外在目標,這是佛醫的最基本特徵。無論是中醫,還是西醫,基本上都只治療身體,很少有“心”的成分。中醫、西醫的目標都是治療身體疾病,而佛醫則不僅要治療疾病,更注重的是消除疾病的根源:業力、業障。

2.“內學”特徵,這一點與中醫類似,與西醫的“外學”完全不同。“內學”就是向身心內部求索、研究的學問,“外學”就是向身心外部求索、研究的學問。由於“內學”的方法,中醫形成了“精、氣、神”理論,佛醫形成了“身、心、靈”理論,而西醫則是病菌、病毒學理論,物理、化學、生物等理論。

3.整體生命觀。中醫和佛醫,都是把人體看成一個整體,是一個系統觀念,而西醫則是分門別類,分科分目,局部、片面地去分析人體的疾病規律。

4.自愈理論。西醫基本忽略或不承認人體自身的自我醫治功能,認為疾病靠外在的藥品直接醫治,治療的重點是殺毒、殺菌;中醫和佛醫都認為,疾病可以依靠人體自身的癒合功能治好,藥品和其它手段只是啟動、激勵自身的癒合能力。佛醫和中醫的不同還在於使用“心藥”——慈悲與智慧,可以不用外在的藥品。

5.自我治療。佛醫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可以不需要外在的醫生,外在的藥品,自我治療,自我康復,這和中醫、西醫是完全不同的。

6.佛力加持。當誠心懺悔業障,誦經念咒時,可以感應道交,獲得法界力量的支援,得到諸佛菩薩的加持、感應,從而消除業障、離苦得樂。

二、佛醫是最徹底的醫學

關於疾病的原因,不同的醫學理論有不同的解釋。

中醫理論認為,疾病的根源,分為內在和外在,兩個方面,外在的方面就是“外感六淫”,“六淫”就是“風、寒、暑、濕、燥、火”六種致病因素。內在的方面就是“七情致病”,“喜、怒、憂、思、悲、恐、驚,謂之七情,七情過度則帶來疾病:“喜傷心,怒傷肝,憂傷肺,思傷脾,悲傷肺,恐傷腎,驚傷心肝”。

西醫理論認為,疾病的主要原因主要是人體感染了病菌、病毒所致,認為主要的疾病都是這“外源性”疾病,次要的疾病是“內源性”疾病,如精神病、遺傳病等。

佛醫理論認為,疾病的最主要、最根本原因是人心的“三毒”:貪、嗔、癡,因為這無量的“三毒”造成了無量的業力、業障,從而導致疾病,其它原因是生活環境與自身生理上不相適應的“四大不調”。

按佛教理論,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一切法由心想生,“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所以,萬法唯心,由此,疾病也是“心”的生滅法——病由心生,病從心滅。

佛教所說的“心”,是指“心識”,即“八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比中醫所說的“七情”,比西醫理論的“心理”更深入、更徹底。

1、眼識:我們的眼睛能看到各種各樣的東西,就是眼識的功能。注意,眼睛只能看見,而不會分別;如果你在區別這個是書、那個是筆,這已經是意識在作用了。

2、耳識:耳朵具有聽的功能,同樣耳朵只是具有聽見的功能,而不會區分這個是長笛的聲音、那個是小號的聲音。一區分,就是意識在作用了。

3、鼻識:鼻子具有嗅覺,但它也只是具有嗅覺功能,一區分香臭,就已經是意識在作用了。

4、舌識:舌頭具有味覺,同樣它也只是具有味覺的功能,一區分甜和鹹,就已經是意識在作用了。

5、身識:身體具有觸覺的功能。

前五識是感識,認識具體物件。

6、意識:意識是第六識,具有認識抽象概念的功能。前五識中有一識起作用,意識便同時俱起。

現在心理學上,研究到前六識為止。但是在佛法上的分析,還有第七、第八——末那識和阿賴耶識的存在。

7、末那識:末那是梵語音譯。末那識是意識的根本,又稱為“我識”。這基本上是一種我執的作用,由此而形成煩惱的根本。

末那識屬於潛意識的範圍,它本身並不造作善惡之業,但因它執著自我,所以成為一切眾生自私自利的根源。

末那識所執著的我是什麼呢?就是最後一個阿賴耶識。

8、阿賴耶識:阿賴耶是梵音,又稱為藏識,含能藏、所藏、執藏三義,是本性與妄心的和合體。

一切眾生,每一個起心動念,或是語言行為,都會造成一個業種,這種子在未受報前都藏在阿賴耶識中,所以此識有能藏的含義。

佛教“八識”理論,是最高、最徹底的宇宙、人生真相的學說,揭示了一切生命“生、老、病、死”的真相。

另外,對於疾病的載體——人體,不同的醫學理論也有不同的看法。

中醫理論認為,人體是由三寶:“精、氣、神”構成,這“三寶”充足、和諧、平衡,人體就健康,否則就生病。

西醫理論認為,“人是機器”,人在本質上與山河大地等外在物質沒有本質區別,只是比較複雜一點而已,只是一部複雜的機器,本質上還是機器,不承認“精、氣、神”等學說,更不承認佛教的“八識”理論。

佛教理論認為,“三界唯心,萬法唯識”,人體是自己“心識”在六道中的“應報身”,人體是“身、心、靈”三位一體的存在。這裡的“靈”即“心”,不同于中醫理論“精、氣、神”所說的“神”,更不同于西醫理論的“心理”。

佛教的因果律,深刻、徹底地揭示了疾病的原因:人心的三毒:“貪、嗔、癡”。

佛教“三界唯心,萬法唯識”的博大精深理論,打造了佛醫理論的精髓——病由心生,病從心滅。

佛教是生死解脫的學說,是最徹底的生命理論,佛醫的目標,是拯救眾生超越三界、解脫生死,這是中醫、西醫無法做到的。

三、佛醫是最完整的醫學

西醫的最大特點是“臨床醫學”,都是研究睡在床上的病人,而對於“預防醫學、康復醫學”,並沒有表現出突出優點。而佛醫是非常完整的,既是“預防醫學”,又是“臨床醫學、康復醫學”,佛醫最強調的是“預防醫學”。佛門有言:“菩薩畏因,凡夫畏果”,佛菩薩所做的就是防微杜漸,在“因”上下工夫,告訴眾生因果的道理,讓人戒惡從善,離苦得樂,往往在“因”上就把病排除了,就防止了疾病的開花結果,釀成苦果。這方面,佛醫比中醫、西醫做得最徹底、最完整。

四、佛醫是最上等的醫學

中國有“上醫治未病”的說法,早在1500年前,藥聖孫思邈在其《千金要方》中提出了“上醫醫未病之病,中醫醫欲病之病,下醫醫已病之病”,這一論述充分強調了預防醫學的重要性。佛醫“治未病”的理論比中醫完善、徹底,和西醫相比,更是顯得無比優越,所以,佛醫是“上醫”、“大醫”。

歷史上有一個公案,秦國有一位神醫,名叫扁鵲,他不需要把脈,只是看看你的神情,馬上就知道你的病。扁鵲有一次為齊桓侯(桓公午)看病,他對桓侯說:“你現在有病了,應該要吃藥。”桓侯講:“我那裡有病,我身體很健康,身強力壯的,那裡有病?”再過一段時間,這扁鵲一看,這病愈來愈深了,扁鵲就跟桓侯說:“你的病以前是在皮膚上面,現在是到皮膚裡面、血管裡面去了,要趕快醫治喔!”桓侯說:“我那裡有病?我沒有病。”再過一段時間,桓侯知道自己病重的時候,去找扁鵲,扁鵲已經不在了,桓侯就病死了。

這個案例說明“上醫”的重要性。

五、佛醫是最廣義的醫學

中國傳統文化中,還有“大醫治國、中醫治人、小醫治病”的說法,按這個說法,佛醫則是“大醫”,佛陀是“大醫王”,佛陀醫治的不僅僅是人體疾病本身,還醫治社會、人心,帶領眾生脫離生死苦海,是很廣義的醫學,不是像西醫那樣,是很狹義的醫學理論。

佛醫的最終目標,還不是象中醫、西醫只是治療身體的疾病,而是解脫生死,超越三界。
 


上一篇:弘易轉載:【見識】心經裡的十種自在
<回分類頁>

Copyright © 2024 台灣弘易堂-科學風水設計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