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首頁   « 简体中文
相關資源
前人智慧
易經經典
風水經典
其他經典
易經典籍連載
當代佛學節選
當代思潮
改變命運
獻給旅行者們365日
人生的真理
網路資源
好文轉載
風水轉載
易經轉載
修身養性
佛法知識
友情連結
民間信仰
流年理論
常用祭祀儀軌
公司簡介   大師簡介   服務項目   大師專欄   客戶實例   相關資源   最新消息   聯繫我們


前人智慧 » 易經典籍連載
弘易連載:南懷謹 易經繫辭別講(二百三十二)學問與治事(中)
弘易連載:南懷謹 易經繫辭別講(二百三十二)學問與治事(中)
 
學問與治事(中)
 
孔子對火雷噬嗑九爻爻辭提出了他的意見:

子曰:小人不恥不仁,不畏不義,不見利不勸,不威不懲。小懲而大誡,此小人之福也。易曰:履校滅趾,無咎。此之謂也。

昨天有位山東老朋友跟我講笑話,談到山東的孔孟文化,他說一個人要好事壞事全懂了,才能夠通達。這話不錯。做人就是要通達,通達人性,通達人情,才能夠談學問,談治事。

孔子說:“小人不恥不仁”,“小人”是普通一般人,“恥”就是難堪,如果他沒有碰到釘子,你沒有給他難堪,他很難發現自己的缺點,也難改正自己的過錯。你給了他難堪,羞辱了他或者使他見不得人,他才能夠改得過來。“小人不畏不義”,你研究一般人的心理,純用教化、用仁義來道讓他學好是做不到的,那些仁義之道都是假的。一般人因為怕法律,怕社會不齒,因為有個“怕”在媾,所以才講仁義。孔子在《論語》中也提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人要有個可怕的東西在心裡,在背後,才可以使他上進向善。宗教也是這個作用。有個上帝,有個菩薩管著你,你就會乖一點。如果沒有所畏,永遠不會做好人,不會做好事。所以如要一般普通人做好事,一定要有個促使他向善的力量在後邊才可以。

“不見利不勸”,普通一般人沒有好處、沒有利益可圖,他不會幹的。“勸”就是勸導他,教導他的方式。“不威不懲”,沒有鞭子打下來,沒有威武在他面前,沒有懲戒,不把刀架在他的脖子上,他不會改過的,就是我們平常說的,不見棺材不掉淚。人很很有生而向善的,除非是菩薩,是聖人。

以上這四句話,古今中外一般人的心理都是如此。我們不要自以為自己是君子,不在其列,其實我們也包括在內。除了得道的、真正成就了的人以外,一般人的心理都是如此。所以這四句話在後世的老莊、《易經》中,大家都認為是帝王之學,統治的道理。一個社會承平久了,不用嚴刑重法那就不得了。所以今天所謂的民主自由,是不是對人民有利益,這個制度是不是對,到現在還很難下定論。歷史進入這個階段,到處都在叫自由、民主,這個名詞叫得聲音很大,浪頭也高得很,將來是不是走得通,會不會毛病更大,還作不了結論。

所以《易經》、老莊被人用得偏的時候,就是法治的思想;用得寬大的時候,就是儒家的仁治思想。教育的原理也是這樣。我經常說,我是主張用體罰的。體罰有什麼不對?差不多該用的時候就用。有一次亞歷山大問的老師亞裡斯多德說:當皇帝真正的辦法在哪裡?這個大哲學家就告訴他說:你不是看到前面田裡的麥子長得很好嗎?你看那幾棵長得特別高的,把它砍平就好啦!這句話一點都不錯。一片田地,稻子麥子都長得一般高,有幾棵很特別突出的,長得特別高,那很討厭,把那幾棵砍掉就平啦。這個道理很對,不過亞裡斯多德嘴巴裡講出來的,沒有我們東方的說法高明。


上一篇: 弘易連載:南懷謹 易經繫辭別講(二百三十三)學問與治事(下)
下一篇:弘易連載:南懷謹 易經繫辭別講(二百三十一)學問與治事(上)
<回分類頁>

Copyright © 2024 台灣弘易堂-科學風水設計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