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首頁   « 简体中文
大師專欄
導讀
基礎風水
風水知識
風水用品
風水學概念
古今風水學
常見風水問題
進階風水
應用風水學
風水學實例
基礎易經
進階易經
每日運勢
易經應用學
鬼谷命卦-簡批
弘易筆談
弘易諮詢
弘易八字
弘易知行
弘易時方
弘易讀冊
弘易薪傳
弘易風水
弘易觀點
YI-CHINA
御茶房
御窰廠
古都巡禮
酌古沿今
御膳坊
公司簡介   大師簡介   服務項目   大師專欄   客戶實例   相關資源   最新消息   聯繫我們


YI-CHINA » 御茶房
御茶房(二)茶類的形成與發展
御茶房(二)茶類的形成與發展

茶的使用,最早是從咀嚼鮮葉開始。唐陸羽(公元733—804年)《茶經》:「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神農氏嚐百草是最原始的使用方法,繼而生煮羹飲。生煮者,類似煮茶湯,稱之”茗菜”。
飲者,以茶煮粥,稱之”茗粥”。後續茶進一步發展,就是在茶樹適宜的生產季節採下鮮葉並製餅保存備用。

唐陸羽《茶經》詳述了製餅技術:「蒸之、搗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乾矣!」宋代(公元960-1127年)製茶技術除保留傳統的蒸青團餅茶以外,己有相當數量的蒸青散茶出現(蒸後直接烘乾,鬆散狀)。元代(公元1271-1368年)團餅茶逐漸減少,散茶有顯著發展。從蒸青團餅茶發展到散茶,大約經歷了三百年。明代(公元1366-1644年)除蒸青散茶以外,開始發展炒青散茶。這種用鍋炒的乾熱方法製茶是技術上的一大突破,大大展現了它的香氣,同時依品種不同相繼出現了黃茶、紅茶、黑茶及白茶的不同加工方法。清代(公元1644-1911年)烏龍茶也形成規模生產,至此綠茶、紅茶、黃茶、黑茶、白茶和青茶(烏龍茶)六大茶系已基本成型。



參考文獻:
《茶藝師培訓教材》北京.金盾出版社2018年


上一篇:御茶房(三)古籍中記載的茶功效-先唐
下一篇:御茶房(一)茶的發現
<回分類頁>

Copyright © 2024 台灣弘易堂-科學風水設計 All Rights Reserved.